◎ 書名:三更有夢書當枕
◎ 作者:琦君
◎ 頁數 :216
《大意》
這本散文集描述的是琦君行走的大半歲月。裡頭寫了很多尚未遷居杭州的故事,還有年歲漸長後的琦君。
琦君的童年是母親的手和教書先生的論語孟子編織成的。在保守的中國社會,婦女無疑是受害最深的,每當父親與朋友橫槊賦詩而自己關在房間佯裝讀書時,她辛勞的母親已從稻田晃到豬圈,在廚房準備伙食和給長工的「接力」(點心)。琦君常回憶母親冒出山脈一樣青筋的手,冬天裡皮開肉綻,當時的社會裡沒有沙拉脫等中性洗潔精,徒手浸在鹹水裡洗碗,她母親也不多怨什麼,裹著兩手雞油——護手霜,滿足而疲累的微笑。
文中幾番多心琢磨的是她母親的寬厚大度。每年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將搗好的年糕拿出最粗糙的一份分送給乞丐,然琦君的母親每每吩咐長工要真材食料,慈悲心之下也不怪罪偷了自家雞蛋的阿芳,也不讓知情的琦君說出去,告訴她人家的秘密越少知道越好,無意中看到了也要多包涵,年輕的阿芳只是希望家裡過得更好啊。
母親的種種深深影響了琦君,她對她的教育不是乖戾的打罵,而是讓琦君發現自己的錯事如何影響周遭人,讓琦君懂得羞愧,讓琦君更加成熟有所成長,溫而厲的教誨使琦君懂得積蓄不只是為錢而是養成有恆與節儉的好習慣,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僅是對人仁慈也是對己寬厚。一個未受教育的鄉下婦女卻教育出如此出色的孩子啊!
往事回憶過後,輾轉歲月。琦君也在書中提及許多長輩和親友的逝世,令人不勝唏噓!也曾感嘆年輕世代有別於過去,世道也不再純良。煮好孩子喜愛的飯菜與丈夫等待大門開啟,一家人好聚一聚,無奈許久後孩子歸來丟下一句要和朋友吃飯,旋即又出了大門,關心孩子衣食冷暖,卻回敬了父母親老了,落伍了,你們哪懂的年輕人的心理,你們少管教我們,走遠些…。即使如此,她仍深愛眼中的一切!愛那有時口不擇言卻調皮可愛的兒子,愛那十足慢郎中卻一絲不苟的丈夫,愛三更有夢,書當枕。
《心得》
在閱讀無數琦君的作品,「母親」和「兒子」的題材總是令我再三回味不能忘的。經過上學期的課文《髻》,我看琦君文章的角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她母親是可憐的傳統社會婦女,其處境總是讓我想到早逝的阿嬤。爸爸常跟我回憶說想時候的他看著阿嬤邊幹著粗活邊哭說自己怎麼那麼命苦,那個年代的女人是令人同情的,而琦君的母親始終默默的做,不吭一聲。或許她的生活比起阿嬤要來的寬裕,但曾想過操著厚繭的手還要服侍美麗撩人的姨太和養育無血緣關係的孩子?身心衝擊,琦君的母親仍展現傳統婦女的堅忍,何況處於優渥的環境卻老是抱怨周遭的我們?
琦君在寫兒子時曾感慨孩子的「成長」讓她措手不及,這也是為何每每提到兒子就不得不聯想他母親。現代小孩不如過去懂得感恩,由以像我們這樣年紀的孩子(雖然開始進入了後青春期…汗),這也要拜環境所賜。我們不太需要花過多的勞動來得到報酬,媒體的普及至使誘因層出不窮,孩子往往得到東西後尚未深入品嘗與其產生情感上的依賴和珍惜,動手一揮又有新的玩物,對於過去沒有太大的留念只是一味的貪念,人心又豈能如過去淳樸呢?我們嚷著自由,我們乘風飛去,留下在巢中眺望的父母,有時出於報復心理惡言相向,感覺到加深的細紋裡默默的愁哀,一時的得意,事後的羞愧,卻避開不予面對——根本拉不下臉道歉。
琦君的心聲或許是現代許多家長的心聲,說不定之後我會待爸媽好一點(如果他們不惹我…沒有啦!),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就是傾聽、了解。
今昔對比,即使年代不同,情感的洪流彷彿自書中傾瀉而出,流過雙臂直達心頭。琦君的筆風樸實,文字雋永,懷舊抒情在胸中縈繞不絕。
留言列表